从神圣的头饰到流动的百褶裙
作者: 暂无 日期:2010-01-01 来源 :民族画报·汉文版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人手,对走廊上众多民族所喜爱的服饰颜色进行了探讨。在本期中,我们将从图腾崇拜在头饰中的遗存和几乎为 “南岭走廊”上所有民族共有的百褶裙人手做一些梳理,由此可以发现一个族群带有族徽性质的头饰是很难改变和相互影响的,但是百褶裙这样的裙装却极易相互吸纳。头饰文化显得多少有些神圣和深沉,而百褶裙就像一条流淌的溪水,轻松和随意。既能坚守,又能接纳, “南岭走廊”上的民族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生存的哲学和智慧。 头饰 在“南岭走廊”上,如果要区分一个民族或一个支系,通过头饰来辨别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每一个民族的头饰是表达该民族审美心理的特定符号,都是民族情感的象征,民族尊严的标志,都有着很强的传承性和稳定性,往往成为一个民族内部自我认同、追根寻古、纪念祖灵、祈求神佑的物质外壳和文化依凭。 图腾崇拜是万物有灵信仰观念的具体化,产生于原始社会,由于那时的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人类对自然界的变化莫测虽然力图把握和控制,但终因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不拜倒在大自然的脚下,不仅把自己同自然界混为一体,还常将许多自然物人格化,认为自己民族的祖先是从某一自然物或某一自然现象转化而来的,因此,对某一图腾的崇拜实质是对自己祖先的崇拜和纪念。马克思说:“原始人认为自己的氏族都源于某一动物、植物或自然物,并以之为图腾。图腾是神化了的祖先,是氏族的保护者。在氏族生活、服饰和艺术形式中,都留下了许多图腾的遗迹。”弗雷泽说:“图腾氏族的成员,为了使其自身受到图腾的保护,就有同化自身于图腾的习惯,或穿着图腾动物的皮毛或其他部分,或辫结毛发,割伤身体,使其类似图腾,或取切痕、黥纹、涂色的方法,描写图腾于身体之上。” 因为受地域和支系的影响,苗族曾有过很多的图腾。苗族头饰中有牛角木梳文化为代表的“牛图腾”遗迹。苗族的牛角木梳文化可以追溯到远古的蚩尤时代。《迷异记》记载:“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戢,头一角,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戴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志业。”又《尤鱼河图》载:“蚩尤殆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逐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成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可见,苗族头饰中牛角木梳形象,不仅为了美饰,而且还反映了苗族对始祖蚩尤的崇拜和强烈的民族意识。贵州六枝特区梭嘎乡高兴村的苗族,男子到12至15岁,头发长长后,都得佩戴长角。一旦戴上长角,便自然拥有了自由社交的权利。男的长角约1.2尺,女的长角约1.6尺。长木角外缠上的头发可达4-5斤重。长角木梳,两头尖中间粗,呈扁形,状如牛角。制作时要挖掉中间内侧,然后用胶或绳在缺口处另外附上梳齿。装束时,在木角上缠上头发。先用白线绳和自己头上的头发固定长角木梳,然后再把早已准备好的一股股头发,按螺旋式顺时针方向盘绕于长角和头上,最后用细白线组成的线绳把盘在木角上的头发固定。 黄平苗族以“凤”作为银冠的主要形制,相关学者研究认为黄平苗族的头饰里,凤造型的头饰是黄平苗族对凤图腾崇拜的遗迹。银冠正面将“双凤朝阳”放在主题位置,而置于“二龙戏珠”之上,银冠的顶部还插有一只大银鸟,两侧是二至四只小鸟,象征百鸟朝凤。银饰中银花牌上也有鸟的纹样,这就明显地突出了鸟崇拜的意念。 畲族也有凤凰图腾遗迹的头饰,在畲族服饰中凤凰头饰最引人瞩目。畲族头饰有福建福安的凤尾式,霞浦的凤身式,罗源的凤头式等。畲族人家嫁女必戴头饰,头饰中凤凰的图案象征着平安、吉祥。 在一些民族的诸多称谓中,有直接或间接源于头饰的。如瑶族诸多称谓中的“箭杆瑶”、 “双角瑶”、 “尖头瑶”、 “燕尾瑶”、 “顶板瑶”、 “平头瑶”等,苗族中的“顶板苗”、 “独角苗”、 “歪梳苗”等。滇池附近的苗族自称“大花苗”,外族称他们为“独角苗”,因为大花苗妇女的发髻十分特别,黑发在前额附近盘成一个很大的尖角,形如犀角。贵州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中寨乡的苗族,头部挽髻,头髻较大,在头顶正中偏右后角,再将发辫编好后盘结成一螺旋状,然后用一块青布蒙住头顶部,青布蒙髻处形成螺旋状,远处望去,似喇叭状,故被称为“喇叭苗”。贵州关岭县、紫云县一带的“歪梳苗”,妇女在绾髻发梢的地方插一把木梳而得名。 20世纪40年代,张光潜先生深入到广西各地进行民族学考察后写道:“广西苗瑶的服装,类皆五光十彩,奇怪异常,而妇女表现得尤为鲜明。其瑶族妇女有的用蕉裹髻……谓之‘平地瑶’。有的头插竹箭两根,分发成两缕,左右盘结,覆以锦巾,形如蝴蝶之两翼,谓之‘箭杆瑶’。有的头戴竹箍,两端翘起,状如牛角,系以珠丝锦囊,谓之‘双角瑶’。有的挽髻于头顶,戴尖顶青帽,状如圆锥……谓之‘尖头瑶’。有的头簪竹片,分发成燕尾状,谓之‘燕尾瑶,。瑶族男子头端挽髻,上边差不多都蒙上一层头帕,红色的谓之‘红瑶’,白色的谓之‘白瑶’,青色的谓之‘板瑶’。’ 有些头饰的形制是出于保护自身的安全而形成的。盘瑶的祖先居住在深山密林里,那里人烟稀少,虎豹经常出没,伤人害畜。有一次,男人们都外出打猎了,家里只剩下妇女和孩子。可这天夜里老虎又偏偏闯进了寨子,扑窗扒门。妇女们被惊醒后,便用木棍、锄头等奋力驱赶老虎。可老虎不但未被吓走,反而更加凶狠地向他们扑来,情况十分危急。这时,勇敢的盘瑶妇女急中生智,顺手抓起火塘上的三角架,朝咆哮的老虎用力砸去,不偏不斜,正好套住了虎头,老虎被这奇怪的东西吓坏了,急忙转身逃走。三角架保住了妇女和孩子们的生命,后来妇女们便依照它的样子制作了三角帽,寓意逢凶化吉,万事如意。广西贺县盘瑶妇女也戴三角帽,但她们的三角帽比龙胜的要高大、壮观得多,帽呈塔形,层层叠叠,共有十余层。她们也认为,戴这种帽子进密林和草丛,可以“打草惊蛇”,保护自身安全。 在很多民族中头饰充当着区别身份的任务。壮族未婚女子喜爱长发,以留刘海来区分婚否。通常未婚妇女把左边头发梳绕到右边用发卡固定,或扎长辫一条,辫尾扎一条彩巾,劳作时把发辫盘上头顶固定。已婚妇女则梳龙凤髻,将头发由后向前拢成鸡(凤)臀般的式样,插上银制或骨质横簪。广西龙胜县盘瑶妇女多戴三角形的帽子。这种三角帽先用竹篾和麻藤编成帽型,然后蒙上布,精细地捆扎绣制而成。不同年龄的妇女,要戴不同颜色的帽子。老年妇女戴青色的三角帽,寓意四季常青、长命百岁;中年妇女戴蓝色的三角帽,寓意凤调雨顺、兴旺发达;年轻姑娘则戴花布蒙成的三角帽,寓意山花烂漫、前程似锦。帽子上可以随心所欲地绣织各种花纹图案,诸如花鸟鱼虫、山川树木、狮龙麒象、锦鸡凤凰等,但唯独不能绣虎豹,因为传说三角帽可以用来驱逐虎豹。 头饰与其他的人体装饰一样,他们的存在有其各自不同的目的和动机。有的是图腾崇拜的体现,人们希望通过对图腾形象的模拟,祈求得到图腾的庇护,从而驱邪免灾。有的借助化装恐吓对手,克敌制胜。有的作为民族或支系带有族徽性质的符号,从而增加内部凝聚力,巩固团结。有的成了区别社会身份最明显的标志。 百褶裙 百褶裙在我国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据《西京杂记》载,西汉成帝时,赵飞燕被立为皇后。有一次,她穿了一条云英紫裙,与皇帝同游太液池,正当她在鼓乐声中翩翩起舞的时候,忽然大风骤起,她好像燕子一样被风吹了起来。成帝慌忙命侍从拉住她的裙子,飞燕得救了,但裙子却被拉出许多褶皱。汉成帝一看,有褶皱的裙子比原来的更美。后来宫女们穿的裙子都折叠出褶皱,并把这种裙子称为“留仙裙”,现代叫做“百褶裙”。 “南岭走廊”上的很多民族都穿百褶裙,但是也有褶多褶少、裙长裙短、颜色和花边等的区别。苗族的百褶裙有长有短,侗族的百褶裙由前后两片构成,裙子比较短,穿时再在小腿上裹绑腿或穿袜筒。有些地方的布依族妇女着大襟短衣,穿蜡染百褶长裙。有的壮族妇女穿黑色百褶裙,裙上有彩色刺绣和彩色布贴,百褶裙上再系刺绣围腰。从穿着舒适度来说,百褶裙的裙摆比较宽,裙身可以随体型有很大的伸缩空间,它的这一特点适合人们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从事体力劳动。同时,百褶裙的皱褶就像一块有无限可能的画布,它给心灵手巧的妇女留下了一个展示刺绣、蜡染、扎染等技艺的空间,有些民族的妇女甚至把自己民族的迁徙历史都“写”在了百褶裙上。 在所有这些穿百褶裙的民族中,苗族的百褶裙非常有代表性。据说苗族妇女古代多穿筒裙,后来为了使自己的服饰区别于其他民族才有了百褶裙。流传在黔中地区的传说《百褶裙的来历》说,古时候苗家穿的裙子与汉族的没什么区别。为了将其区分开来,一家母女立志要缝制一种特殊的裙子,作为苗家的标志。她们苦思冥想,后来受到山坡上五颜六色青杆菌的启示,按着青
从《闽都别记》看福州畲族等的服饰特点
作者: 陈栩  日期:2011-01-01 来源 :福建史志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闽都别记》 福州地区 服饰特点 畲族 “畅销书” 乡土小说 历史资料 社会生活 
描述:说是当时的“畅销书”。本
丽水旅游着“文化装”登场
作者: 郑亚伟  日期:2005-12-19 来源 :丽水日报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丽水日报》2005年12月19日报道 杭州12月18日专电(记者 郑亚伟)在丽水展区的中心舞台,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上来一群身穿畲族服饰的青年男女,跳上一段精心编制的畲族风情歌舞;在舞台的旁边,来自龙泉的宝剑和青瓷制作专家,则在现场的制作台上,展示宝剑手工制作和青瓷拉坯过程。这些体现丽水地方特色文化
中国首台柯达鼎盛Prosper 6000在南京凤凰装机完成彩色POD迎风起航
作者: 暂无 日期:2014-01-01 来源 :印刷经理人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达Prosper系列设备受到其合作客户的高度认可。
中国畲族服饰文化的调查研究:以浙江景宁畲族为例
作者: 张建东  胡凌祺  魏晓彤  日期:2015-01-01 来源 :科学导报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景宁畲族 服饰文化 本真性 
描述:本文本着对于传统畲族服饰文化的尊重和保护,通过以浙江西南山区景宁畲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介绍了畲族服饰的样类及图纹,并对如今畲族服饰文化受外来文化冲击及失真宣传的问题,提出了本真性保护和拓展传播载体的措施。
中华民族的龙凤图腾
作者: 暂无 日期:2007-02-17 来源 :天津日报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文 化 龙凤同源数千年 作为源远流长、蕴含丰富的文化现象,凤凰和龙都是中华民族的图徽、标志和象征。 龙是古人对蛇、鱼、鳄、猪、马、牛、鹿等动物,和云、雷电、虹霓、龙卷风等自然天象多元融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具有喜水、通天、善变、显灵、示威、比帝等神性。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是龙的主要融合对象,因此,
不断深化“文化畲乡”建设
作者: 阮春生  何向平  日期:2005-08-06 来源 :丽水日报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丽水日报2005年08月06日报道(记者 阮春生 何向平) 市委一届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胜利召开后,景宁立即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县里召开了相关会议进行了传达,并积极筹备县委全会,研究如何立足丰富的畲乡文化资源进一步深化“文化畲乡”建设。$$在前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景宁畲族自治县近日专门拨出
上班穿戴畲族服饰
作者: 岳德亮  日期:2010-08-02 来源 :金华日报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据新华社杭州8月1日电从8月1日起,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工作人员在上班时间提倡穿戴畲族服饰。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批准的《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出规定:提倡自治县公民在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穿戴民族服饰,服务行业和没有制式服装的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工作时间穿戴畲族服
一条路改变了一个山村
作者: 暂无 日期:2008-05-15 来源 :皖南晨刊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竹笋一上市,杭州、宁波、上海的客商便开着汽车进村收购。笋干价格也噌噌涨了上去。仅此一项,全村农民增收40余万元,人均增收700余元。 如今村里通了宽带,家家都有电脑,上网冲浪好方便! 深山农民有了走向外界的致富之路。
一个董得感恩的民族
作者: 少木森  日期:2010-01-01 来源 :福建乡土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民族 感恩 主人 客人 族人 
描述:的大山,对这四省边界广袤地区的开发,立下不朽的功绩,本该称为这片大山的主人呀!但他们却自称为“客人”,这可说是一种自谦吧,也可以说是一种“感恩”!感谢大山接纳了他们,给予他们生活的家园,大山才是主人啊,大自然才是主人啊! 在福安穆云民族乡采访时,我对畲族乡干部说:你们的这种意识,这种心态,是对大山有一种敬畏,一种认同,是从心灵里的一种认同,也就是怀揣着一种感恩心结吧!乡干部说:这么说,倒是有点道理,我们畲族人生活在大山里,大山给予的恩赐太多,也许畲族人是学会感恩了。因此,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们一再说起“感恩”二字,在畲族的风俗里,我也一再地品读出了“感恩”二字。 首先说说畲族的婚俗吧。畲族新娘出嫁前都要进行哭嫁,一般要哭上三天三夜,直到新娘的声音哭哑为止。邻居们都要过来听哭嫁歌,哭嫁歌的内容包括《哭爹娘》、 《哥嫂》、 《哭舅母》、 《哭闺伴》等等。如泣如诉的哭嫁歌,叙说着父母的养育之恩,长辈兄嫂的关爱之恩,姐妹们曾经的相处之情、相携之恩。通过哭唱的方式,姑娘表达着隐藏在内心复杂而又细腻的情感,那份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和殷殷的感恩之心,都化作歌声来哭诉,既朴素,也动人。 新娘出嫁时,要把姑娘时期的“布妮头”改为妇女的“凤凰头”,还要穿上精心绣制的五彩斑斓的凤凰装。相传畲族始祖盘瓠王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招他为驸马,在与三公主成亲时,帝后娘娘给三公主一顶珍贵的凤冠和一件镶有珠宝的凤衣,祝愿女儿生活吉祥如意。畲族女儿出嫁要梳“凤凰头”,穿凤凰装,就是对此的追忆和感恩。新娘上轿前,先要向祖宗礼别。由于传说高辛帝嫁女时,三公主是皇帝的女儿,一不拜天,二不拜地,更不能跪拜祖宗,她双脚不能踩地。这个风俗延续至今,新娘踩在米筛上向祖宗点头礼别。踏米筛还有另一个含意,米筛是畲族洁净而又贵重的生活用具,新娘踏筛是表示对三公主的尊重之意,也是对生活的敬畏之情。新郎新娘拜堂时,新郎先向“香火堂”祖宗牌位行三跪九叩礼,新娘则不拜,以示对畲族始祖三公主的尊重。这,就是畲族“男拜女不拜”的习俗。这一风俗从男尊女卑的旧时代一路流传至今,想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少人把这一风俗解读为“女性崇拜”,自然是有道理的。但细想,这更是一种“感恩”,每一个细节,无不蕴含着“感恩”的深意。可以说,这既有对祖先的感恩,也是对生活的敬畏和感恩。 其次,说说畲族的乌饭节。传说,远在唐代,官逼民反,畲族首领蓝万兴率领畲军反抗官府,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失去了外援,粮食断绝。蓝万兴只得让将士们漫山遍野寻找食物,那时已是冬季,食物难找,只好靠采摘一种野果充饥。这种野果,叫乌稔果,是一种常绿灌木的黑色浆果,如绿豆至碗豆般大小,顶部有五星状花纹,食之味甜。虽说吃过后满嘴染成乌黑,不大好看,却能饱肚子,能恢复体力。蓝万兴很高兴,派出部分人员大量采摘乌稔果。就是靠着满山遍野的乌稔果,畲军才渡过饥困的日子,迎来战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战后风调雨顺,族泰民安。 “三月三”祭神之际,首领们想到了那些拯救过畲军战士生命、让他们最终取得战争胜利的乌稔果,便派人上山,去摘取乌稔果,既想再次品尝乌稔果的美味,更是想用果子来祭神,赋予一种象征的意义,表达一种“感恩”之情。可是,去年的果子已经落完了,新一年的果树还未开花结果呢。兵卒们只好采回一些乌稔树的叶子,捣烂滤汁煮糯米,加糖制成乌饭以充乌稔果,供奉神灵,贡奉首领。首领们观之若果,闻之香甜,食之可口,大喜!遂定每年三月三全族人吃乌饭、拜祖宗、庆胜利、谢神灵,因而衍成“乌饭节”世代相传。 当然,到了后来, “三月三”除了制作和品尝以乌饭为主的各种畲家小吃外,更被当作对歌谈情、吟诗论嫁的大好时日。在这个节日里,全族到处搭台对歌,红火火的日子,热辣辣的歌,把节日衬托得如此缤纷多彩,充满活力。于是,有人戏说“三月三”是畲族的“情人节”,其实,也可以说“三月三”是畲族的“感恩节”,这样,似乎更能反映出“三月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为“三月三”盘歌、对歌已不再只是未婚青年的事,而“乌饭节”早就被当作本族对外交流、加强团结、答谢亲友的节日,也就是当做一个感恩酬答的节日。畲族人载歌载舞、感谢自然赐予一个丰收年,也祈盼来年是一个更值得庆贺的大丰年。自然而然地,畲族人生活中便多了一道动人的风景。 畲族的“牛歇节”和“尝鲜节”也都饱蕴着“感恩”的意味。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畲族的牛歇节。这一天,天蒙蒙亮,畲族农人就要把牛赶到山上吃带着露水的青草,慰劳耕牛。接着,还要把牛牵到清水边,用竹制的牛梳洗刷牛身,理顺牛毛,并解缰卸犁一天,还要以泥鳅或鸡蛋泡酒,用竹筒灌喂耕牛,又以米粥或薯米粥等精饲料喂养,以酬谢耕作之劳。喂牛时,畲族牧童要唱牛的颂歌: “牛角生来扁扁势,身上负着千斤犁。水牛做饭给人食,四月八日歇一时。”这一天,严禁对牛棍打鞭甩,还要把牛栏清理干净,铺上干草,以示对牛的敬重与感恩。农历七、八月,畲家某户水稻开镰日即为这一户人家的“尝鲜节”,又叫“食新节。”按畲族的传统,水稻开镰必须先择吉日。他们把头一趟割下的稻谷当即碾成米,煮成白米饭,先舀三碗,点上名香,放在竹制的米筛里,置于晾台祭天地;而后再舀三碗,分别于左右神堂和灶台上供祭地方神、祖公神和灶神。祭毕,还要添上好酒好菜,请亲人邻居一起品尝新米饭。尝新米时,客人来得越多越好,互相道谢,共同感恩,据说“多一人尝新就多一人的粮份”,来年,大自然会赐予更大的丰收。 说起来,我们之所以要“感恩”,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都对我们有恩情!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做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来善待一切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一粥一饭。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颗和平的种子,一颗和谐的种子,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是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畲族人懂得感恩,其实也就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哲学,一种生活智慧,以感恩的心作为人生的支点。所以,我们在采访中得知,福安穆云民族乡溪塔村600多人口,自建国以来60年没有一个人犯罪,治安案件也极少见。我们先是表示了赞叹,毕竟如今社会的总体犯罪率有所增加,犯罪年龄下降,青少年的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一个600多人的畲族乡村,竞能保持60年无一人犯罪,实在难得。同时,我们也表示,对此并不惊讶。毕竟畲族是一个懂得感恩、怀惴感恩之心的民族,畲乡民风的淳朴,自有其文化的、心理的依据。现代心理学家们不是普遍认同这样一个规律吗?心的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的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的改变,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的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感恩的心改变着畲家人的生活态度,诚恳的态度带动畲家人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升华畲家人的性格,健康的性格收获畲家人质朴而美丽的人生! 近几年来,在我们整个国家, “感恩”教育受到重视,感恩教育已经成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我想,我们保护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畲族文化内涵,这,是一个亮点,值得借鉴与研究。英国作家萨克雷说: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我们的感恩教育就应该回到生活中去,像畲族人那样融在文化中、融在风俗里、融在生活细节上,以尊重为起点,从尊重耕牛、尊重粮食、尊重一草一木、尊重自然,到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在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相互尊重以及对自然和谐共处中追求生活的幸福,追求生命的意义,展现、发展自己的独立人格。如此,感恩就会成为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就会成为一个人的人格支点。感恩让世界这样多彩,感恩让我们的人生如此美丽!
< 1 2 3 ... 20 21 22 23
Rss订阅